本网讯 8月1-2日,由中国金属学会和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华体育会官方入口、赣州市科学技术局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暨首届“碳中和”冶金青年科学家沙龙在江西省赣州市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汇聚青才、共创未来”为主题,聚焦金属材料与冶金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新兴研究方向,与会专家与青年科技工作者深入研讨交流材料与冶金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及未来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谢建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进钢铁材料研究部主任李殿中,赣州市市委常委、副市长何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权,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新江,华体育会官方入口党委常委、副校长廖春发、唐云志,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铁,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段国建出席大会。
大会致辞环节,来自高校、地方政府、主办单位的领导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廖春发表示,此次会议是金属材料与冶金领域的一次盛会,也是青年科技人员交流的一次好机会。学校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强化金属材料与冶金领域学术研究,着力提升华体育会(中国)有限公司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建设综合实力全国一流、行业引领作用突显、特色领域国际领先的高水平大学。
何琦介绍了赣州的人文地理及经济发展现状,他表示,赣州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智慧与力量,希望借此次活动契机,激发出更多创新思维的火花,探索出更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路径,推动更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在赣州落地、开花、结果。
李铁表示,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青年一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钢铁工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发展离不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与奋斗。广大冶金青年应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攀登科学高峰,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上,谢建新作题为《新材料智能技术》的报告。他指出,近年来,材料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新材料研发已经进入“智能化”时代。材料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是数字化建模和衔接、网络化制造和协同、智能化决策和控制,数字化建模是其中的瓶颈难题,包括内部复杂行为的数字化建模、非定常和扰动的数字化建模以及全过程的数字化建模。最后通过一个智能锻造成形设备实例,介绍了锻造成形过程自主决策与控制特征。
李殿中在题为《稀土特殊钢与高端轴承研制》的大会报告中介绍,其团队从材料入手,贯通轴承热加工、精密加工、装配评价、应用考核等全生命周期的链条关键技术,突破了轴承钢中微量稀土的添加技术,显著提高了轴承钢与高端轴承的强韧性和疲劳性能。通过发明双低氧稀土钢技术,实现了大型盾构机主轴承、航空发动机主轴承和高档机床主轴承的进口替代和产业化。
刘权作题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大会报告。基于对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的理解,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要素组合的角度阐述新质生产力的现状。他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质生产力前景广阔,其发展趋势可总结为“新技术”“新要素”“新载体”“新机理”和“新关系”五个“新”。
受朱国森委托,陈斌作题为《首钢低碳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的大会报告。主要介绍了对钢铁行业落实“双碳”战略的认识、首钢低碳技术的研究进展和研究展望等内容,重点就氢冶金相关技术、电炉冶炼高品质钢技术、高炉煤气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和全流程极致能效控制技术等进行了分析。
唐云志作题为《极薄高性能电子铜箔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的大会报告。针对我国铜箔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剧毒砷铬元素、超低轮廓与抗拉强度相互制约、极薄尺寸与力学性能控制难等问题,提出了配位极化—晶粒生长—组织性能协同调控等系列理论,形成了PCB用绿色环保电子铜箔、我国第一代5G用RTF电子铜箔、极薄载体铜箔等系列原创性技术,为我国电子铜箔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此次会议为期两天,围绕材料、冶金、低碳环保、数字智能等主题设置了24个专题分会场,共交流了385篇高水平报告,分享成果、启发思路、推广技术。此次会议收到来自全国冶金及金属材料领域企业、高校院所和相关单位的约稿和自由投稿超过400篇,会议论文集共收录336篇论文/摘要。
会议期间还为20位在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才颁发了第十四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会议号召全国冶金青年科技工作者们要以获奖者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迎难而上,勇于攀登,争做新时代冶金科技创新排头兵。
本届青年学术年会旨在促进金属材料与冶金领域青年科技人员学术交流,活跃创新思维,共享研究成果,推动创新发展。未来,学校将秉承“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校训精神,坚持以服务国家为崇高追求,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和发展合力,开展先进金属材料与冶金领域前沿探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我国有色金属、钢铁及冶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江理力量。
(文、图/周升国、李声慈、陈芳艳 编辑/汤梦莹)